
一、群组特征与运作模式
1. 组织严密性
群组按功能细分多个频道,包括文宣、哨兵情报、战术讨论、物资筹集、被捕援助等,成员规模从数千至数十万人¹⁷。
采用“去中心化组织模式”¹⁷,通过即时加密通讯实现快速动员与策略调整。
2. 功能与工具
哨兵情报系统:实时监控警方动向,以分钟级频率更新部署位置及现场图片,支持“快闪式破坏”战术¹⁸。
匿名性与加密:用户可隐藏手机号、使用阅后即焚功能,且频道无人数上限,规避监管¹⁷。
跨境联动:参考国际极端组织(如“国”)的运作经验²⁰。
二、涉及违法活动(部分案例)
1. 暴力策划与煽动
群组内传播制作²⁷、拆除公共设施²⁷、袭击警察及市民的教程,甚至发起“杀警攻略”投票(含“毒气室”“活埋”等选项)⁶²⁰。
2019年修例风波期间,多次组织格斗训练¹及破坏行动,例如堵塞机场、瘫痪交通¹⁸。
2. 人肉搜索与隐私侵犯
“起底”频道恶意曝光警员及官员个人信息,如“老豆搵仔”频道曾泄露1500人隐私资料⁹¹⁸。
涉性犯罪群组要求成员提供他人性爱影像作为“入群验证”⁵。
3. 新型犯罪工具
近年被诈骗团伙利用,以“高薪兼职”诱骗未成年人参与“手机口”诈骗(通过中转通话协助境外诈骗)¹⁶。
三、监管与法律应对
1. 司法行动
香港高等法院颁布禁制令,禁止在Telegram发布煽动暴力信息¹⁶。
警方拘捕多名群组管理员,控罪包括“煽惑纵火”“串谋”等²⁷⁹¹⁸,最高可判终身监禁²⁷。
2. 平台责任争议
Telegram多次拒绝配合香港警方删除违法内容,引发是否应禁用该平台的公众讨论⁴。
四、风险警示
法律后果:参与违法群组可能面临重罪指控,已有管理员因煽动暴力和组织犯罪被判刑⁹¹⁸。
诈骗陷阱:犯罪团伙利用Telegram匿名特性实施招募,未成年人尤其易受诱导参与洗钱、诈骗¹⁶。
以上信息综合自香港警方通报¹⁶⁷⁹¹⁸、司法文件¹⁶及权威媒体报道¹³⁴⁵⁶⁷⁸⁹²⁰,反映Telegram群组在香港的违法滥用情况及相关法律风险。
本文章来自(https://www.e-telegtam.com),转载请说明出处!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