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个人信息贩卖重灾区

  • 该平台因加密特性成为黑灰产交易温床,存在大量贩卖个人信息的群组,包括身份证号、手机号、住址等敏感数据,6亿条信息仅获利800万元。
  • 通过比特币支付即可查询隐私信息,甚至有“猎魔查询”功能支持模糊人肉搜索。
  • 2. 犯罪工具与监管争议

  • 其“阅后即焚”功能被诈骗分子用于销毁证据,国内警方已破获多起通过Telegram实施的电信诈骗案。
  • 2024年因创始人被捕,平台被迫修改政策,向美国提供的用户数据激增(如IP地址、电话号码)。
  • 3. 极端内容与性犯罪

  • 韩国“N号房”事件中,犯罪者利用Telegram胁迫女性拍摄性剥削视频,26万人付费观看。
  • 平台长期因纵容儿童、毒品交易等被多国调查。
  • 4. 商业与法律风险

  • 其区块链项目TON因涉嫌违规发币被美国法院叫停,最终流产。
  • 该平台的技术初衷虽为保护隐私,但实际已成为犯罪温床,近年监管压力下政策有所调整。

    本文章来自(https://www.e-telegtam.com),转载请说明出处!